中新網拉薩11月18日電 (記者 唐朝楊 白少波)“腌制酸菜、遇紅白喜事要抽簽卜卦、清明節掃墓....。。”這些在中國內地某些地方習以為常的生活,出現在雪域高原一個海拔3600多米,以藏族居民為主的村鎮顯得頗新鮮。
  這就是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洛隆縣孜托鎮,一個茶馬古道歷史古鎮的獨特民俗。孜托鎮公務員羅追18日來到拉薩,在西藏自治區人民會堂,作為2014年全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代表,講述了更多關於孜托鎮的故事。
  2014年,一條報道讓外界對孜托鎮有所知曉——在該鎮夏果村發現了一處石棺墓群,其年代可能為東漢魏晉時期。文物保護工作者在石棺墓中採集到的一件雙耳罐陶器,特征與分佈於四川省岷江上游的茂縣、汶川、理縣的石棺墓中出土的器物幾乎完全相同。
  羅追認為,這一古墓群的發現體現了當地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久遠歷史。
  歷史上,由一支支馬幫走出的茶馬古道將中國內地與西藏聯繫在了一起,孜托鎮正位於這條千年商道之上。千百年間,數不清的商隊和來自各地的商人行經此地,也帶來了多民族文化。
  時至近代,孜托鎮又成為數任駐藏大臣進藏要道,駐藏清軍防地,也是西藏最先解放的區域,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更加活躍。羅追說,“在個別村民家中還保留著過春節藏歷年時製作鍋盔的習俗,而這一習俗來源於陝西漢中地區”。
  如今,茶馬古道早已成為了歷史。但羅追說,上千年曆史的多民族交流交融,讓當地獨特的生活習俗延續了下來,多民族共存在這裡也成為了傳統。
  重慶人丁大成在孜托鎮安家落戶,2010年和藏族民眾組建蔬菜協會,使當地人均年增收5000元人民幣。曾於2002年到該地援藏的樊華,雖然早已結束援藏返回內地,但資助孤兒扎西10餘年,直至其大學畢業開始工作。
  援藏幹部張進,在微信平臺發起“藍海計劃、關愛西藏”活動,帶動內地民眾資助貧困家庭,捐助衣物3000餘件,圖書6000餘本。
  孜托鎮石利縫紉店老闆是一位漢族個體戶,與當地一位藏族女子喜結連理後,教會了妻子家人縫紉技能。羅追還記得,2011年,縫紉店老闆妻子早產,恰逢店主外出,是開雜貨店的回族鄰居將其緊急送往醫院,避免了意外。
  羅追還說,當地漢族過藏歷新年會穿藏裝、唱藏歌、跳藏舞,與農牧民進行藏漢雙語的互教互學。
  “民族團結是傳統”,羅追說,不同民族在生活中相互尊重各自的習慣和文化傳統,互相學習、互相包容,“真正實現了各民族水乳交融”。(完)  (原標題:西藏孜托:腌酸菜做鍋盔的茶馬古鎮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u28gufth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